在线办公
二维码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检索说明
  •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单位: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5号
    邮  编: 430071
    电  话:027-87893476
    电子邮件:whlcwk@126.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6483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334/R
    邮发代号:38-184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上一期   
目次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0. 
摘要 ( 50 )   PDF(515KB) ( 9 )   PDF(mobile)(515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笔谈
中国滑雪损伤救援医生: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潘海乐, 周大宏, 沈子龙, 黄大为, 王家琦, 陈明, 陈永亮, 王宇鹏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37-340.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251
摘要 ( 67 )   PDF(1424KB) ( 14 )   PDF(mobile)(1424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生物打印在半月板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李哲, 曾春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41-34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426
摘要 ( 56 )   PDF(434KB) ( 6 )   PDF(mobile)(434KB) ( 2 )  
半月板损伤通常会引起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化,最终导致骨关节炎(OA)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从保守治疗到半月板植入,存在一些局限性。3D生物打印的发展为半月板修复带来了创新的组织工程修复策略。3D生物打印利用特殊的生物墨水在仿生结构中模拟天然半月板组织的复杂结构,制造出携带生长因子和种子细胞的生物活性支架。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这项新技术的前景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膝关节单髁置换适应证的新进展
徐海军, 程文俊, 王俊文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45-347.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446
摘要 ( 51 )   PDF(1036KB) ( 5 )   PDF(mobile)(1036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软骨类器官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邱德伟, 杨鹏, 陶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48-352.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289
摘要 ( 60 )   PDF(1087KB) ( 19 )  
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临床研究中,现有的治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症状,但在长期功能维持方面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软骨类器官(CORG)因其在软骨再生领域展现出的潜在优势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介绍CORG的构建技术,为软骨修复提供了更具前景的应用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腓骨肌腱滑脱症的诊治现状
倪曲波, 吕佳豪, 陈廖斌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53-356.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331
摘要 ( 54 )   PDF(1047KB) ( 7 )   PDF(mobile)(1047KB) ( 6 )  
腓骨肌腱滑脱症是指腓骨肌腱从腓骨沟中滑脱,产生外踝不稳感、疼痛不适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常伴有腓骨上支持带(SPR)的损伤或撕裂。腓骨肌腱滑脱发病率不高,急性期难与常见疾病外踝扭伤相鉴别,易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最终致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而需手术处理。手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手术方式有腓骨上支持带修复、局部组织移植术,骨阻挡术、肌腱沟加深术、肌腱改道术、关节镜微创治疗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人工真皮一期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创面的临床应用
张梦雪, 王正, 陶圣祥, 漆白文, 李宗焕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57-359.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1600
摘要 ( 56 )   PDF(828KB) ( 31 )   PDF(mobile)(828KB) ( 2 )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在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伴骨外露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创面病人10例共10指,缺损面积0.5cm×1.0cm~1.0cm×1.5cm。清创后均给与人工真皮覆盖创面,术后定期换药。术后3~4周拆除人工真皮外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评估指端皮肤外观及感觉恢复。结果 10例手指远端创面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3~4周。所有病人均接受了超过3个月的随访,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指腹饱满,皮肤光滑平整,未见明显瘢痕,质地柔软。皮肤感知能力恢复良好,指端无疼痛或过敏症状,两点辨别能力达到3~8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订的上肢功能评定标准:10个指端的感觉恢复达到S3+级别,优良率为100%。结论 人工真皮一期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伴骨外露创面无供区损伤,手术操作安全简单,修复后手指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性化截骨导板的应用效果研究
祁超, 李晓明, 郭东辉, 石秋玲, 赵云超, 董军, 孟郑鑫, 王星月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60-36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785
摘要 ( 55 )   PDF(884KB) ( 35 )   PDF(mobile)(884KB) ( 2 )  
目的 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性化截骨导板应用效果。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1月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的KOA病人99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传统内侧OWHTO治疗,研究组在内侧OWHTO中联合个性化截骨导板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症-应激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膝关节解剖结构指标[胫骨平台后倾角(PTS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髋-膝-踝角(HKA)]、膝关节功能、前交叉韧带(ACL)形态与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8.69±24.03)ml、(4.83±1.07)次、(228.95±38.72)ml,少于对照组的(154.28±27.16)ml、(7.15±1.14)次、(271.61±42.19)ml,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40.96±7.28)分钟、(8.96±0.85)cm、(10.73±2.05)天,短于对照组的(52.31±10.12)分钟、(9.51±1.03)cm、(12.16±2.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3 天血清CRP、TNF-α、Cor、ACTH水平分别为(31.36±4.68)mg/L、(26.71±3.84)ng/ml、(241.28±27.45)ng/ml、(18.65±3.01)pmol/L,低于对照组的(35.07±5.16)mg/L、(30.29±4.15)ng/ml、(279.65±30.12)ng/ml、(21.73±3.28)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2个月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评分(KSS)为(81.24±6.85)分、(78.26±6.14)分,高于对照组的(78.08±6.42)分、(75.53±5.8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患肢ACL体部宽度为(5.68±0.71)mm,大于对照组的(5.12±0.64)mm,胫骨前移量为(5.81±0.43)mm,小于对照组的(6.19±0.4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OWHTO中联合个性化截骨导板治疗能减轻KOA病人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康复,同时可维持ACL形态和功能,改善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在足踝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温洋, 余晓军, 兰家平, 陈丽媛, 李磊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65-369.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571
摘要 ( 43 )   PDF(1126KB) ( 33 )   PDF(mobile)(1126KB) ( 3 )  
目的 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技术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在足踝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足踝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病人105例,根据术前对穿支血管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手持多普勒进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观察组采用CT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比较两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皮瓣修复效果、足踝功能(AOFAS)评分、皮瓣感觉、皮瓣成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4天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皮瓣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和92.31%)(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和皮瓣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77%和1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CTA三维重建技术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在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治愈慢性骨髓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刘官磊, 武永东, 李付彬, 刘文东, 高士杰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70-37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823
摘要 ( 54 )   PDF(811KB) ( 29 )   PDF(mobile)(811KB) ( 14 )  
目的 分析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8月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下肢开放性骨折病人104例,根据术后是否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构建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04例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9.23%;共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3.33%,革兰阴性菌占42.22%,真菌占4.44%;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90.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超过67.00%,其中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均超过90.00%。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Gustilo分型均为该病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下肢开放性骨折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811~0.911),灵敏度为90.50%,特异度为72.92%。结论 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预防用药、Gustilo分型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对该病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血清炎性指标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邓亦奇, 孙永杰, 邹士东, 王乃国, 汪明星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75-378.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652
摘要 ( 47 )   PDF(803KB) ( 5 )   PDF(mobile)(803KB) ( 3 )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T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人血清炎性指标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1月~2022年6月接受TELD治疗单节段LDH的病人137例。收集病人术前及术后3天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等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以及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资料。收集病人恢复工作的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估病人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人口学特征、炎性指标和手术资料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病人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3.55±2.13)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及功能评分与上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CRP、WBC、PCT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3天CRP和PCT水平与术后6个月VAS显著正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和术后3天CRP水平与术后6个月ODI显著正相关,BMI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TELD治疗单节段LDH病人血清炎性指标水平与短期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术后3天CRP和PCT的升高可能影响病人的康复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膝关节后侧微创穿肌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
陈熹, 柳辉, 张之涵, 沙米·艾合买提, 桂宁, 迪丽胡玛尔·阿布力米提, 谭金海, 陶圣祥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79-382.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1597
摘要 ( 58 )   PDF(1236KB) ( 29 )   PDF(mobile)(1236KB) ( 2 )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治疗的更优手术入路。方法 2014年7月~2024年5月我科收治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共29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A组16例,采用改良后侧入路组,B组13例,采用常规后侧入路。采用手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和KOOS膝关节损伤和骨性关节炎转归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6 ±0.3)个月,A组均未出现如术口感染不愈合等严重不良并发症,B组有1例伤口延迟愈合,8例出现活动膝关节疼痛。A组病人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KOOS膝关节转归评分分别为(88.65±9.23)分、(90.48±6.84)分,B组分别为(63.98±10.77)分、(69.37±9.01)分, A组均较B组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病人采用改良膝关节后侧微创穿肌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多、膝关节内部松弛以及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使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miR-124、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汤海蓉,丁锦荣,崔益秋,张晶晶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83-387.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735
摘要 ( 55 )  
目的 探究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血清miR-124水平、炎症指标、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近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23例。根据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及是否行肠外营养,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晚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检测各组术前和治疗后血清miR-124、炎症因子、免疫指标、营养指标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与肠外营养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相比,超早期肠内营养组miR-124、炎症因子水平、CD8+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4+/CD8+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期肠内营养组比较,超早期肠内营养组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期间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肠内营养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和晚期肠内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期间预后良好、残疾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GOS 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神经损伤修复,提升近远期康复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酮症酸中毒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分析
许万紫, 程永庆, 赵玮玮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88-391.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662
摘要 ( 46 )   PDF(730KB) ( 30 )   PDF(mobile)(730KB) ( 2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临床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病人人群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策略及临床预防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月9例CABG术后并发DKA病人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及术后短期内随访情况,对引起DKA原因进行具体评估以期获得临床特征,并对病人短期预后表现评价围术期纠正性治疗效果。结果 9例病人出现DKA中位时间是术后2.6天,临床提示性症状分别为快速性心律失常(8/9)、低血压(4/9)、多尿(6/9)、顽固性高血糖(3/9)、瞻妄(5/9)等。共同性表现或高危因素主要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类药物围术期使用(9/9),年龄>60岁。主要确诊依据为血酮及尿酮异常,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外周碱剩余呈严重负值表现。8例病人在早期确诊后采取容量富余策略,平均矫治时间为5.6天,顺利出室。1例病人纠正缓慢,死于其他类型严重并发症。结论 合并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围术期使用SGLT2i类药物是造成DKA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并行容量富余策略是纠正DKA的重要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小儿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
陈超, 武娜, 彭蓓, 张燕燕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93-396.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295
摘要 ( 50 )   PDF(724KB) ( 4 )   PDF(mobile)(724KB) ( 2 )  
目的 比较支气管封堵器(BB)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小儿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患儿80例,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DLT组(40例)和BB组(40例)。DLT组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行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BB组采用支气管封堵器行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压,比较手术前后恢复质量评分(QoR-15)、术中肺萎陷(LCS)评分、改良 Aldrete苏醒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的单肺通气时间、插管定位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组的手术时间为(68.37±6.28)分钟、住院时间为(4.56±0.35)天,DLT组分别为(76.87±8.34)分钟和(5.97±0.7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诱导前(T0)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组在插管即刻(T1)、插管后2 分钟(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2 分钟(T4)的MAP为(91.53±8.28)mmHg、(89.58±8.72)mmHg、(89.33±8.97)mmHg、(95.40±9.86)mmHg,HR分别为(72.74±6.35)次/分钟、(72.83±6.82)次/分钟、(71.19±6.57)次/分钟、(73.63±7.46)次/分钟,DLT组MAP为(83.88±7.29)mmHg、(83.40±7.66)mmHg、(85.17±7.91)mmHg、(89.42±9.15)mmHg,HR分别为(66.68±6.17)次/分钟、(64.27±6.19)次/分钟、(65.97±6.28)次/分钟、(68.80±6.27)次/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组在双肺通气5分钟(T5)、单肺通气5分钟(T6)、恢复双肺通气5分钟(T7)的气道压分别为(14.36±2.46)cmH2O、(17.34±2.75)cmH2O、(15.30±2.32)cmH2O,DLT组分别为(17.77±2.85)cmH2O、(21.35±3.17)cmH2O、(18.49±2.99)cm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1天QoR-15评分、改良 Aldrete苏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组术后1天 QoR-15评分为(119.33±12.20)分,术中LCS评分为(7.70±0.61)分,DLT组分别为(107.60±10.10)、(6.31±0.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DLT组为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在小儿胸腔镜肺叶部分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较DLT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术式对Oddi括约肌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陈至操, 许哲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97-400.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780
摘要 ( 53 )   PDF(720KB) ( 7 )   PDF(mobile)(720KB) ( 2 )  
目的 对比两种术式(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大球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病人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的胆总管大结石病人64例,应用抽签法将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B组3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大球囊扩张术。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十二指肠压力测量(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最大收缩压力、收缩频率),观察各测量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的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最大收缩压力及收缩频率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均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的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最大收缩压力及收缩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的Oddi括约肌基础压力、最大收缩压力及收缩频率分别为(21.12±4.08)mmHg、(113.60±12.07)mmHg和(6.10±0.96)次/分钟,B组分别为(16.28±1.64)mmHg、(104.19±19.25)mmHg、(5.68±1.02)次/分钟,A组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气体反流发生率分别为6.25%、3.13%、0,B组分别为21.88%、15.63%、12.50%,A组钡剂反流发生率分别为3.13%、0、0,B组分别为12.50%、9.38%、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接近(34.38% 和 3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大球囊扩张术,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更有助于Oddi括约肌功能的恢复,且该术式操作简单,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手工荷包缝合法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苏纯洁, 孙念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01-40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798
摘要 ( 68 )   PDF(1166KB) ( 27 )   PDF(mobile)(1166KB) ( 2 )  
目的 探讨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手工荷包缝合法行食管空肠管状吻合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胃癌病人4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完全腹腔镜组22例,采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工荷包缝合法,腹腔镜辅助组19例,行传统腹腔镜辅助全胃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4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完全腹腔镜组和腹腔镜辅助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97.50(310~540)分钟、350(250~440)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10~400)ml、100(20~200)ml,切口长度分别为5(4~5)cm、8(6~10)cm,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分别为4(3~5)天、5(3~5)天,住院时间分别为23(18~37)天、26(13~3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腹腔出血、术后吻合口漏、术后吻合口狭窄、术后肺部感染、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采用手工荷包缝合法行食管空肠管状吻合安全可行,与传统的腹腔镜辅助全胃根治性切除手术比较,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但是手术时间更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参数诊断胃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彭伟生, 杨毅, 杨翠婷, 王成立, 何桂凤, 郑宇强, 黄莹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05-409.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424
摘要 ( 49 )   PDF(959KB) ( 23 )   PDF(mobile)(959KB) ( 3 )  
目的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参数构建诊断胃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LNM)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其对胃腺癌病人LNM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8月~2023年10月行胃癌根治术(毕Ⅱ式)+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胃腺癌病人131例,分别记录术前增强CT提取病灶、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及病理检查LNM情况,通过对CT影像进行分析,提取组学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腺癌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及临床价值,并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淋巴结状态、淋巴结组中最大淋巴结短轴长度、体积及所有淋巴结的短轴长度之和与发生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增强CT影像学检查中肿瘤最大径≥15mm、淋巴结状态阳性、淋巴结组中最大淋巴结短轴长度≥7mm、所有淋巴结的短轴长度之和≥11mm、淋巴结组中最大淋巴结短轴体积≥300mm3是胃腺癌病人伴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ROC曲线绘制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AUC=0.816(95%CI 0.810~0.939),敏感度为0.91,特异度0.86。采用包含500次重采样的BOOTSTRAP方法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提示,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曲线与理想曲线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有效性和可靠性较好。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参数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胃腺癌术前LNM情况,为胃腺癌病人的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远处转移性肝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
潘均昊, 王春晖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10-415.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167
摘要 ( 40 )   PDF(1821KB) ( 8 )   PDF(mobile)(1821KB) ( 2 )  
目的 探讨影响远处转移性肝细胞癌(DMHCC)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列线图,对DMHCC病人的癌症特异性生存时间进行预测。方法 纳入SEER数据库2000~2018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人619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训练集433例,验证集186例。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DMH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决策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净收益率。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高、低风险两组之间的生存差异。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是否手术、化疗、放疗是影响DMH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训练集中一致性指数为0.720 (95%CI:0.693~0.747),1、2、3年生存的AUC分别为 0.790、0.778 和 0.795。验证集中一致性指数为0.673(95%CI:0.626~0.720),1、2、3年生存的AUC分别为 0.741、0.782 和 0.824。基于列线图风险得分进行分层后发现低风险组预后明显好于高风险组。结论 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帮助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风险模型建立与验证
陶家政, 冯世友, 陈刚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16-419.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256
摘要 ( 43 )   PDF(779KB) ( 29 )   PDF(mobile)(779KB) ( 2 )  
目的 构建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风险模型,并验证。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肝胆管结石手术病人237例,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团队进行肝叶切除术,按照术后随访2年期间有无复发分为两组,其中复发组34例,非复发组20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进行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性别、胆总管探查、胆囊切除史、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和肝硬化、吸烟史、饮酒史与非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肝内结石大小、胆总管直径、结石数目、胆道炎症、胆道狭窄、乳头旁有憩室、结石残留、高胆固醇血症与非复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内结石大小≥10mm、结石数目>1枚、胆道炎症、胆道狭窄、乳头旁有憩室是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 (95%CI)分别为5.032(1.812~13.977)、2.585(1.007~6.632)、2.512(1.013~6.230)、4.571(1.775~11.772)、2.925(1.023~8.363),P<0.05。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χ2=3.506,P=0.74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约登指数为0.48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5%、72.4%,95%CI为(0.756,0.906),准确性为88.2%。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2例中晚期肝癌“三联”转化治疗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段建峰, 刘晓晨, 赵喜荣, 段昌虎, 杨帆, 陈青娟, 吴林, 赵李飞, 何桥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20-423.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053
摘要 ( 64 )   PDF(732KB) ( 23 )   PDF(mobile)(732KB) ( 2 )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靶向及局部治疗相结合的“三联”转化治疗方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2月~2023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癌病人52例,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以及结合局部治疗的转化治疗方案,分析其转化后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以及总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评价转化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52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中,转化治疗后21例获得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率40.4%(21/52),手术后pCR 42.9%(9/21),其余31例治疗病人中CR 5.8%(3/52),PR 25.0%(13/52),PD 11.5%(6/52),SD 17.3%(9/52),总的ORR达到71.2%(37/52),DCR为88.5%(46/52)。不良反应表现为以皮肤为主的1~2级损害。结论 对于中晚期潜在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采用以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为系统治疗、结合局部治疗的“三联”转化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转化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可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病人糖脂代谢、Mayo粘连概率评分与肾周脂肪粘连及预后关系
曹振虎, 刘龙强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25-428.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923
摘要 ( 54 )   PDF(805KB) ( 25 )   PDF(mobile)(805KB) ( 2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病人糖脂代谢、Mayo粘连概率(MAP)评分与肾周脂肪粘连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9年12月~2022年12月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病人84例,根据术中是否发生肾周脂肪粘连(APF)将病人分为APF组(44例)和非APF组(40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肿瘤是否复发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和预后不良组(16例)。术前记录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MAP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糖脂代谢和MAP评分对APF的评估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LPN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APF组和非APF组病人的性别、年龄、BMI、FPG、TG、HDL-C和MAP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PG、TG、HDL-C和MAP评分APF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四者联合评估的整体效能更好;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病人的性别、年龄、BMI、APF、FPG、TG、HDL-C、MAP评分和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TG、HDL-C和MAP评分均为LPN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FPG、TG、HDL-C和MAP评分对APF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四者联合评估的整体效能更好;FPG、TG、HDL-C和MAP评分均为LPN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层医院腹股沟疝急诊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分析
汪明术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29-432.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565
摘要 ( 48 )   PDF(714KB) ( 2 )   PDF(mobile)(714KB) ( 4 )  
目的 比较耻骨上正中切口后入路与传统疝切口前入路急诊手术治疗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2024年急诊手术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病人94例,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耻骨上正中切口后入路。对照组47例,采用传统疝切口前入路。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嵌顿脏器复位时间短(P<0.05),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式、肠道并发症及术后睾丸萎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采用耻骨上正中切口后入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嵌顿脏器复位快捷、切口并发症少、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司氯胺酮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王振云, 王洪涛, 周瑞欣, 张津广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33-437.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083
摘要 ( 43 )   PDF(1482KB) ( 25 )   PDF(mobile)(1482KB) ( 1 )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S-KET)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肝癌细胞Hep G2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艾司氯胺酮低、中、高浓度处理组(S-KET-L、S-KET-M、S-KET-H组)、艾司氯胺酮高浓度处理+Wnt激活剂氯化锂组(S-KET-H+LiCl组);Edu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标志物(Ki-6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裸鼠移植瘤检测艾司氯胺酮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S-KET-L、S-KET-M、S-KET-H组Hep G2细胞Edu阳性率、Ki-67、Cyclin D1、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量、MMP-2、MMP-9、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KET-H组比较,S-KET-H+LiCl组Hep G2细胞Edu阳性率、Ki-67、Cyclin D1、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量、MMP-2、MMP-9、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S-KET组小鼠移植瘤生长缓慢,移植瘤质量、体积减小,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与讲座
人工智能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治疗中的应用:技术进展、挑战与未来展望
何雄威, 李皓桓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38-441.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226
摘要 ( 55 )   PDF(725KB) ( 33 )   PDF(mobile)(725KB) ( 2 )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主要表现为髋臼发育不全和股骨头覆盖不足,导致关节不稳定、慢性疼痛和早期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传统诊疗方法依赖影像学和临床经验,存在主观性强、个体化治疗不足及术后康复监测滞后等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处理、机器学习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多模态影像自动分割与定量分析,有效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和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同时,3D重建、虚拟手术模拟和远程康复监控技术为手术规划与动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本文综述了AI在DDH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和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与面临挑战,并展望未来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优化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选择及应用研究进展
周旭, 吴河水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42-44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50014
摘要 ( 104 )   PDF(700KB) ( 19 )   PDF(mobile)(700KB) ( 3 )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情险恶,早发现、早治疗仍是降低SAP死亡率的重要途径。临床上针对不同病因、不同症状的病人采取个性化早期干预治疗,能达到一定的病情控制效果。随治疗理念及技术的更新,微创手术已代替传统开放手术广泛应用于SAP治疗中,手术方式已有了突破性改变,不同术式在SAP中的应用存在一定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肉减少症在腹股沟疝中的研究进展
张雪, 李利发, 侯松林, 周彤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45-447.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403
摘要 ( 47 )   PDF(728KB) ( 7 )   PDF(mobile)(728KB) ( 3 )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普外科非肿瘤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2000万例腹股沟疝手术。成年腹股沟疝不可自愈和药物治疗无效,可发生疝嵌顿而致肠管坏死。手术是腹股沟疝唯一的治疗方式。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因素和肌肉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存在关联,同时肌肉减少症对各种术后存在不良影响。本文对腹股沟疝病人肌肉减少症的认识、诊断、治疗、发病关系、术后早期临床恢复及再复发关系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病例报道
三阴性男性隐匿性乳腺癌脑转移一例
彭向向, 郑青松, 门东海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391-392.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434
摘要 ( 38 )   PDF(923KB) ( 32 )   PDF(mobile)(923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袖状胃切除术后并发韦尼克脑病一例
刘锦梅, 江志伟, 戴洪山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23-424.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0840
摘要 ( 45 )   PDF(771KB) ( 16 )   PDF(mobile)(771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汗腺分化的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一例
张晓莹, 房爱菊, 杨香山, 李静
临床外科杂志. 2025,33 (4):  447-448.  DOI: 10.3969/j.issn.1005-6483.20241465
摘要 ( 44 )   PDF(947KB) ( 39 )   PDF(mobile)(947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享: